李海华 | 底色上的生活百态
李海华
—
1989年生于江西
201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6—2017年四川美术学院驻留青年艺术家
lihaihua.arthub.cn
▼
《底色4》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3》 45x45cm 综合材料 2018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碎片化时代,艺术的边界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艺术创作在今天已经不会再是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这么简单了,涉及到比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科技、装置、行为、影像等范畴,但仔细想想艺术史不就是一部残酷的淘汰史吗?而我坚信只要你是真实和真诚的,就会乐在其中,所以值得去追求。
——李海华
《底色2》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3》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系列作品收集了一些碎片化的社会图像,浏览它们的同时去解读和审视这些图像风景,逻辑与非逻辑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个人叙事,从而试图在华丽的装饰外表下去挖掘最深层的底色。
《底色1》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11》 70x70cm 综合材料 2018
《底色10》 45x45cm 综合材料 2018
Arthub x 李海华
▼
Arthub: 我在Arthub的网站上看到你的个人官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你通过这些碎片化的社会图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个人叙事,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这样的表现形式?
李海华:从我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开始探索的。
Arthub:这些碎片化的图像一般都来自哪里?
李海华:来自网上的图片和我平时自己拍摄的图片,但都不会直接拿来创作,需要经过主观的形象切割和色彩处理。
《底色6》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Arthub:你在作品中的色彩处理大部分以灰色调为主,为何如此青睐这个色调?在选择这些图像的过程中,随机性、偶然性的成分大吗?
李海华:灰色它是一个中性的颜色,没有很强的指向性在一个中间地带,给我自身和观众也都会有更自由的解读空间。
在我的工作方法中,在选择图像的时间比我真正坐下来画的时间多很多,通常要看几千张图片才有一张画需要的元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有些时候会有偶然性,但很少。
《底色7》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12》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Arthub:你的作品也正如这个中性的灰色调一样,其中的指向性也非常暧昧和模棱两可,不同图像间的重组会导致你的作品加大观者解读观看的难度,当然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观者的解读空间。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海华:这就是我想让我的作品传达出来的画面感受,我不想让观者很明了的知道我的意图,我只是把我思考的问题提出来,而答案需要观者每个人去寻找,以至于观看的感受显得不那么呆板而富有生气。
Arthub:有想过尝试不同的媒介去表达吗?比如摄影或影像的形式?
李海华:有过,但用架上绘画的方式会让我更加贴近作品,相比较其它媒介而言我更喜欢绘画过程带来时间性,绘画性。
《底色7》 45x45cm 综合材料 2018
《底色9》 45x45cm 综合材料 2018
Arthub:当下是你创作阶段的顺境还是逆境?
李海华:是处在一个怎样推进的一个过程,除此之外也在尝试其它形式的创作,想看看还有哪些是我还未探索的。
Arthub:在探索的过程中,有遇到困惑吗? 解开了吗?
李海华:这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困惑是肯定有的,但也从容面对,因为这是很多艺术工作者必须要经历的。到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应该会给出一个答案。
Arthub:很好哇 你很稳的。
李海华:哈哈哈 ......
《底色13》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6》 45x465cm 综合材料 2018
《底色5》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8》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9》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11》 26x26cm 综合材料 2016
《底色系列》 43x43cmx10 综合材料 2017
《底色系列》 25x25cmx7 综合材料 2018
往期回顾: